工作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信息

青春心向党,献礼一百年|那些空导院青年们的倾情诉说……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5-15 点击数:17905


建党100周年,想要写点什么,思来想去琢磨了几个题目,却始终下不了笔。最终还是想扪心自问,自己对党的情感,究竟是什么。


我本是对此有着偏见。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吃不上肉,奶奶是国营餐厅的工作人员,因为打包了客人剩下的香肠拿回家给姑姑和爸爸吃,被污蔑成偷社会主义粮食的罪人,被迫胸前挂上字板,站在车上游街示众。年幼的父亲站在路旁,看着游车经过,他不想抬头、不敢看车上的人,车上的人埋着头也不想被他看到。很难想象当时的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在我年幼的时候,听到了父亲谈论此事,他说他放弃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没有服兵役,也没有入党,这让还是孩童的我,对党的认识盖上了一层阴霾。


1998年,东北国企下岗潮,母亲从国营印染厂下岗,失业了。整个家庭一下子陷入谷底,很长一段时间母亲没有了笑容,我也没有买过新文具。


那时我不明白,党是什么。


后来全国发了大水,远离灾区的我原本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觉。有一天我打开电视,看到电视机里一名名战士用人墙做堤坝来抗洪,看到战士里面的党员都争着冲在一线,用生命在守护着老百姓,镜头扫过那些连续奋战几天几夜,牺牲在了抗洪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一刹那我懵住了,为什么这些党员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守护他人。


再后来非典时候,看到一个个医护人员不顾自己被染病的风险,在医护条件还很差的当时拼命救治病人,也是党员冲在前面。我疑惑了,内心的阴霾开始被一点点地揭掉,萌发出一种想要重新认识党、理解党的冲动。


那时我想知道,党是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辅导员让我入党,我犹豫了,但有一点后悔。


刚工作的时候,有机会入党,我犹豫了,我后悔了。


那时我想抓住党的手,当面问她,党是什么。


2013年的时候,外场试验中要进行一项危险的殉爆任务,当时没人敢接故障产品的搬抬工作,时任外场党支部书记的李潮江主动请缨,带领技术人员搬抬和掩埋产品,这对躲在队伍里不敢吱声的我有着巨大的触动。


2017年的时候,某产品进行地面发射试验,结合前期实验室验证的结果来看,试验存在着一定概率的故障风险,最严重的结果可能会发生解体导致人员伤亡,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怕。在任务前的工作布置会上,最终敲定了试验方案,最大限度做好试验现场的保护措施,大部队在试验开始前退至离阵地几公里的安全区,而现场掩体里要留下两名操作人员。当讨论到谁要留下时,方才还热烈讨论的会场里突然很静,没人说话了,一瞬间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那些画面,有了一丝冲动,想要站起来说自己留下来,但是最终我犹豫了,没有说出口。这时党员刘刚主动站起来说他要留下,我低头看了看自己握红的手,看到那抠紫了的指甲印儿,心里满是羞愧。


此时我想我明白了,党是什么。


2018年,我入党了。


2019年,一个紧急的任务交给我,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份重要的汇报文件,我开始加班奋战,8点、9点、10点、11点,我身心俱疲,感觉要撑不下去了,心里想着,汇报的时候专家们应该也不会仔细看吧,材料糊弄糊弄得了,想着想着一股睡意袭来,我就靠在了椅子上。


不经意间,瞥到别在衣服上的党徽,一枚崭新的党徽,它好像一双眼睛,看着我,约束着我,也鼓励着我。我猛然坐了起来,我对自己说我不能松懈,我是一名党员,就必须要在困难来临的时候冲上去。12点、凌晨1点、2点,在任务完成的那一刻,我穿上外套,整理了一下党徽,望着窗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这一次,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喜悦。


2020年2月,复工复产还未全面开始,单位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要去疫情还比较严重的地区开展紧急协调,此时的疫情浪潮还未褪去,充满了防控的不确定性,一时间没人想接这个任务。这时我终于鼓起勇气,摸着胸前的党徽说:“我去吧,我能完成任务,也能保护好自己。”说出去的话像有着力量,激励着我,什么对外省人员的歧视冷眼、什么全封闭隔离、什么不能开空调,突然一下子都觉得不是困难。


在完成任务的那一瞬间,我站在外面,晌午的太阳光径直照着自己,我有些晃眼,头稍微低了低,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脚下缩成一小团,是那么的柔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洪水面前战士会奋不顾身、为什么在病毒面前医护人员忘了自己、为什么在危险面前党员干部会不顾自身安危。


我终于明白了,这一切就是因为爱,因为身为党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祖国一切的包容和爱。


(导弹院 杨加一)


六十年家国

——一名铸箭人的家族史


自从我记事开始,航空人家属的身份便在有形无形中被铭刻。无论是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于新分到单位的研究生也略带神秘感的偷偷问我,“贺师傅,听说您家几代人都在咱们单位工作过?”我肯定地回答:“是的。”说句实在话,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对航空人、对自己身上的航空蓝认识与他人还真有些不同,因为航空人的基因早已融入到了我的血脉之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决策在洛阳设立研究所负责空空导弹的研发任务。一时间,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响应祖国的号召,从东北、上海、北京等工业发达地区纷纷来到洛阳筑巢引弓。彼时我爷爷是株洲331厂的一名青年技术工人,他刚刚经历了我国第一款空空导弹的科研生产。还未畅饮胜利酒,根正苗红的他和诸多同事便主动来到了洛阳这个新鲜的地方。放下难舍难分的湖南辣子尝试喝起了深厚历史底蕴的洛阳汤,大家笑侃他日能够划破龙门东山那朵白云,与美苏大国一较高下。


他们虽然在物质上极其匮乏,但始终积极乐观面对。单位对加班人员有伙食补贴,可爷爷总是把发下来的糖烧饼留给孩子们,自己却要多喝好几大缸白开水忍住饥饿。许多年后爷爷每向我们说起此事,还时不时摸摸肚子。我当时心痛地流下眼泪。可爷爷又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当时国内轻工业品极不发达,亲戚朋友让他用车间的废旧边角料修补锅底、打火钳子或者做个蜂窝煤炉,这些活均被爷爷严词拒绝:“那都是国家的东西,我们不能动。”


爷爷说,我们早期获得的技术资料是靠全国人民省下的黄豆一吨吨换来的,在测绘学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产品。由于基础薄弱,加上对原理不够了解,产品在试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压力山大。面对这种情况,所领导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带领大家打破专业技术的藩篱,戮力拼搏、顽强攻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爷爷作为零件试制加工的负责人,在车床旁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灯火通明的日日夜夜,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零件试制加工任务。“他是一个严厉且有原则的老工人。”这是曾和爷爷工作过的老人给他的最高评价。


导弹定型十分不容易,要想稳定生产更是千难万难。早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出的导弹问题多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军队的战备水平。爷爷和同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我们不把工作做好,怎样对得起人民,怎样对得起那花出去的一笔笔钱财啊!”我想,这便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祖国的空空导弹事业迎来了第二次腾飞的发展契机。在当时国内经济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国家仍专门拨出巨额资金研制空空导弹,中国的战鹰用机炮、火箭弹才能稳定击落空中目标才成为了历史。拿出性能先进且可靠性高的产品便成为当时全体职工必须攀爬的华山险路,既是为了自己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是为了祖国万里长空的安宁。


我的母亲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单位工作的。她是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最初被分配到热表车间实习锻炼了一年,然后到基建办负责财会工作,最后被质量部门吸纳成为一名航空质量人。开展产品生产,那时的质量部门进行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最让我母亲引以为傲的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它的出现让我们的质量工作有了“基本法”,有法可依。母亲告诉我,那时的他们每天都是在“跑步”工作。


翻开母亲那一本本烫金的证书,那上面书写的都是航空人的赤诚啊。研制的产品最后化为了靶场上空朵朵绚丽的礼花,它的盛开也表明了我国空空制导武器第一次实现了跨代发展。母亲和同事们脸上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些驾驭战鹰的勇士们也更加坚毅果敢了。


而我来到单位报到时已是2001年的事了。记得我与师傅第一次见面时,他对我说:“小贺,欢迎你到我们这儿工作。”正是在师傅这样一位严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我们大家如蚂蚁啃骨头般解决了新型产品在科研生产道路上出现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外部专家在与我们交流时曾说:“雷达型导引部件研制,天线罩的好坏事关成败。”所幸我们最终用严谨务实的行动将种种风险一一消弭,而我的师傅一头乌黑的头发也为此染上了缕缕白霜,我也从一名刚入职的“小白”逐渐在工作实践中成熟起来。正是在师傅的影响下,做事超前一步,精心细心用心也成为了我的工作态度。


以前一个型号从立项到定型交付往往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所以曾有退休的老职工告诉我们:“好好努力,干好一个型号就可以退休了”。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句话只不过是句戏言。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国内竞争对手的奋起直追,想靠一个型号一劳永逸绝无可能,我们惟有枕戈待旦,夙兴夜寐。


如今我们的征途早已变成了星辰大海,我们也站在巨人的肩上实现了一次次跨越。无论是能力还是意图,都早早超越了先辈最初的设定。可是,我们的航空事业正是由一个个像我爷爷、我母亲这样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荆棘开拓出来的。正如没有我的爷爷、没有我的母亲,便没有我一样。支撑起那些尖端装备的,不光有那些看得见摸得找的先进设备,最本质的往往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铆钉。


年幼的儿子曾问我,什么是航空人?我告诉他正是像他老爷爷、奶奶那样的普通人,他们往往手上遍布机油或铅笔灰的痕迹,很可能一辈子都未曾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在航空蓝工装里包裹着一颗坚毅勇敢的心。我让他明白,每一个航空人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他们在方寸之间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所以,我自豪,因为我是航空人;我骄傲,因为那一抹航空蓝。


(导弹院  贺鹏)



若问航空报国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当天安门上空飞过

大阅兵空军梯队的身影,

你可知长空利箭

是我的魂牵梦萦?

当太平洋上空掠过

穿越岛链的中国战鹰,

你可知走向深蓝

凝聚我多少深情?

当国际航展上空划过

中国最先进战机的身影,

你可知霹雳神箭

穿越多久的时空?

如果

思绪能跃上蓝天

目光能洞穿时空,

我想请你一起追寻

中国霹雳的前世今生!

你会看见 ——

那是闪电

那是雷霆;

那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丘峦崩摧天门打开的石破天惊!

你会看到——

那是燧火

那是兵锋;

那是中国最早冶炼青铜的二里头的烈焰

那是火药发明地一千多年后的惊世传承!

也许往事不堪回首

德国最早研制出空空导弹的时候

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第一代空空导弹上天的时候

新中国的空军还带着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稚气懵懂。

当世界空战史上首发空对空导弹

击中我人民空军的战机时

我们甚至还不知道

那是何种暗箭。

杀害我飞行英雄的响尾蛇导弹残骸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作为痛定思痛的标本

孵化出霹雳神箭的雏形。


我们应该回首:

看前辈们如何艰难解读支离破碎的技术资料

在荒草丛生的院落硬是走出了希望的路径,

如何小心解剖残缺不全的导弹残骸

在沉寂千年的古都全力孕育出崭新的生命。

一道高高院墙阻隔了市井喧嚣

中国军工的一代先锋

那么淡泊那么执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迎来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

旭日东升!


我们应该深情回眸

从引进到国产化一次成功,

经过了几度春夏几度秋冬。

追赶世界先进的脚步

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

中国霹雳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跨越

伴随着洛阳牡丹笑逐春风。


我们不能忘记

从自行设计到自主研制

完成了一系列重点型号设计定型,

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

攀爬了几多坡坎几多高峰!


那时节的洛阳牡丹

正由一座城市的名片

展露出中原魅力神州的风情。

花海人潮的中心

一直以代号示人的导弹院

在外人眼里

依然那样神秘平静。

只有上下班时间

才能在连接东西大院的街道天桥

看到身穿航空蓝工装的人流

日出日落般潮起潮涌;

只有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登上巍巍邙岭

才能眺望到高耸的科研大楼的灯光

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


那时间的周王城遗址

就在复活的“天子驾六”

奋蹄扬鬃跃跃欲试的方向

导弹院正在与时间赛跑与对手赛跑

赶超3000多年后的世界先进水平!

就在营建洛邑的周公塑像

挥手目视运筹帷幄的方向

导弹院的科研大楼

率先触摸到洛阳最高的云层!

直插蓝天的剑鞘间

托举着一朵硕大的牡丹花造型,

那是中国研制“高精尖”武器的国家队

不断向前超越的芬芳梦境!


我们不能不回眸

开拓新征程的艰难和不易,

茫茫戈壁不会忘记

转战外场奔波试验的足迹和激情,

漫漫风沙不会忘记

力挽雕弓怒射天狼的斗志和豪情!

焉能不黄沙百战

岂能不戴月披星!

那是国之利器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

那是全体铸箭人

重任在肩的使命!


当一条条火龙

精准刺破苍穹

院士专家也会孩子一样雀跃欢庆;

当一次次大考

攻坚决战决胜

普通职工也会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十年磨一箭的淬炼

只为那一瞬间的完美绽放!


在中国霹雳攀升跃动的弧光里

你能看到

中国最优秀的科技精英——

董秉印,两型空空导弹的总设计师

他的一生就像空空导弹那样

在天空划过了一条最壮美的光影!

鲁宏勋,多次被请上天安门阅兵观礼台

“大国工匠 ”“劳模创新”的带头人

给中国空空导弹装上了最明亮的眼睛!

你能看到

中国最出色的技术标兵 ——

在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行列里

布好每根线焊好每个点

让差错归零故障归零

斩关夺隘精益求精!

你能看到

国家一流的高素质职工——

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双鬓

集智攻关提质增效

志存高远建功党的工程!

不必问百尺竿头

中国霹雳斩获了几多国家级科技奖项

不必说百花争艳

创新超越展现出几多国色天香般的风情。

我想请东都洛阳

写过《说文解字》的许慎先生

重新解说“霹雳”的字义和形声:

捍祖国空防疾如迅雷的杀手锏

扬中华国威快似闪电的守护神!


我想请西京洛阳

写过《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先生

重写一首现代版《过洛阳故城》:

若问航空报国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导弹院)



我们队伍向太阳

——党创立新中国航空事业70周年抒怀


70年的岁月有多长?

长河改变行踪,沧海遍植农桑;

70年的岁月有多重?

泰山难做砝码,唯有年华可量;

70年的岁月该怎样解读?

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脚步,

踏出了开拓奋进的雄浑交响!

70年的岁月有多少价值?

曾经不屑的眼神变成了景仰的目光;

伟大祖国挺起了骄傲的胸膛。


70年前,

航空人把历史交付的使命共同扛在肩上。

在洛水之畔太阳升起的地方,

荒草历历的旧兵营中,

我们播下了航空报国的种子;

简陋的仪器和设备前,

我们测算着初心使命、责任担当的无穷能量。

汗水与磨砺,成为奋斗岁月的美味佳酿;

激情与梦想,催动着航空报国的无穷力量。

厂房里飞转的车床,

总装线上运转的产品,

攻关现场不眠的灯光,

蓝天上“一击命中”的瞬间,

无不跃动着航空人所向披靡的形象,

演绎着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的故事,

留下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传奇。


霹雳惊天,举国欢庆,

大地震颤,凯歌激荡。

航空事业崛起的峥嵘岁月里,

有着铸箭人的荣光。

铸箭60载的坚实足迹,

把导弹院人忠诚奉献的心曲一路踏响。

有人悄悄藏起病情诊断书,

仍然把灿烂的笑意写在脸上;

有人一再推迟婚期,

只身奔赴外场;

有人冲锋在研制最前沿,

却没能见到家人最后的脸庞。

更有人已永远地离开了挚爱的事业,

成为一座精神的丰碑,

为后来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这就是导弹院人的担当,

壮志在天,碧血丹心,

只为国之利器惊艳亮相!

这就是导弹院人的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

奉献青春生命,

用双手托起心中不落的太阳!


也许,正为此,

一座现代化、高精尖的军工城,

在昔日旧兵营的荒芜中闪亮登场。

铸箭扬威,

置身强强比拼的战场,

航空强国步履铿锵。

也许,正为此,

才有了神箭当空舞的潇洒豪迈,

才有了举世瞩目的霹雳一声震长空,

才有了千里海疆的激情奔放,

才有了三山五岳的泰然淡定,

才有了万里长城的神态安详,

才有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宁静与祥和,

才有了五星红旗的长空放歌、神韵飞扬!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

远方仍然是一路风景,霞光万丈。

请党和人民放心!

投身建设世界航空强国、

建成世界一流企业、

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

忠诚奉献、逐梦蓝天,

我们的目标永远是向前、向上!


(导弹院)



追梦路上当自强


峥嵘岁月七十载,在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征程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


追梦路上,惟自强不息。


最困难的时刻,也许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


初夏,太阳凶狠肆意地放射着能量,柏油马路被晒得渗出油光,路旁的植物无力的低挨着头,短短的几步路也会让人汗流浃背,宛如酷刑。


某产品型号线正在进行着产品状态审查会议,突然一个消息传来,整个会议都陷入了沉默——产品在摸底试验中跟踪异常,未能击中目标。


试验故障的消息像晴天霹雳,刺痛着型号线每个人的心,巨大的压力把每一个人都压得喘不过气。


有困难,要迎难而上!有故障,也决不退缩!


故障发生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故障攻关团队,由相关研究所行政一把手和首席专家牵头,调拨精兵强将,连夜组织数据分析和讨论,制定攻关计划,内外场同时进行故障排查,双管齐下,决心要在7天完成故障定位,10天完成归零!


在这最严峻的形式下,在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型号线人上下一心,咬紧牙关,一场故障攻坚的战役打响了!


埋藏在地下的果实,越是成熟硕大,越是难以拔出


面对复杂的故障线索,攻关团队对异常试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不放过任何可能,剥丝抽茧,最终将故障范围逐步缩小到供电异常。通过故障树的建立,团队分别开展攻关工作。


为了不放过一丝疑点,各专业方向工作组眼光向内,相对独立开展攻关,白天分析和试验,晚上进行碰头和讨论,共享故障线索和经验,集智集策,汇总进展,夜里还要继续编写报告,星夜兼程,连续奋战。


在一次攻关碰头会上,因为一些数据和残骸的疑点,攻关团队从下午5点开始连续讨论了三个多小时,每位成员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技术问题上,完全没注意时间,也没有感到一丝饿意,会议结束后,很多成员来不及回家吃饭,吃块饼干喝口水,又继续投入到试验和排故工作中。


故障发生以后,很多外场试验队员士气都很低落,负责外场总体性能和数据分析的郝凤玉更是自责不已,他每天仔细地复查和分析数据,审视自己有没有把状态严格把控,一连几天都食欲不振,整个人瘦了一圈。部门领导一边鼓舞试验队员的士气,一边积极配合总师安排外场故障排查计划,完成相关数据分析和传递工作。型号总师每天带着数据分析组对每份数据进行细致的审查和讨论,梳理排故思路,同时积极协调试验组织方进行后续工作的安排,让摸底试验进展继续动起来,减少被动的局面。


别放弃,再加把劲,黎明总要经历黑暗


攻关团队连续作战,通过数据分析、故障树梳理、残骸理化分析、数学仿真和验证试验,逐一排除了相关部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最终将故障定位在电池故障。


为了复现故障现象,副总师和首席专家带领技术人员亲赴电池厂家开展复现试验,细致排查历史X光片,制定复现试验方案,终于在多次试验后成功复现了故障现象。同时,总体所攻关团队发掘试验潜力,利用电磁兼容供电特性实验室的可编程电源系统,首次实现了对故障电压的全拟合建模,完整地复现了外场故障电压曲线,并完成了故障电压模拟下某部件的工作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故障定位的推论。


故障定位初战告捷,但是这并没有令团队减慢工作的步伐,相反,他们开始了“近乎苛刻”的后续攻关工作,全弹双状态点电池试验、接插件防击穿设计摸底等试验马不停蹄开展。同时,型号线开展的产品技术状态深入复查,产品交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交付团队倒排计划精确到以小时为单位,各项试验和交付的数据分析也有序开展,一定要把故障在内场都暴露和剔除。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故障使人冷静,经历挫折使得型号线这个年轻的团队更加的理智和成熟,团队对责任、使命和科学规律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


“宠辱不惊、百折不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作为空空导弹的国家队,我们有着几十年的研发积淀和经验,只要抓好产品质量、管控好风险,我们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院长徐东来在职代会说,此型号任务是导弹院年度任务中的1号任务,这个“1”是全院的“1”,“1”立起来是长剑,是导弹院发展的支撑;横下来是扁担,是全院职工必须的担当,全院干部职工要为型号研制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樊会涛院士也曾说过,这是一场硬仗,型号线没有脱几层皮的拼搏精神,这个任务是拿不下来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作为型号线的一员,面对挫折我们更要坚定信念,充满信心,相信实力。同时,要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落实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层层把关的责任意识、安全生产的底线意识和“做好”工作理念,考虑好各项工作细节,努力避免非预期问题的发生,全面梳理技术隐患,认真开展排查摸底,确保后续工作稳妥推进,保证后续试验万无一失。


后记


连续的阴天,攒下了层层厚云,天空被压得很低,空气变得炎热又潮湿,难受得让人喘不过气。终于一场小雨,云层被雨点打碎,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这一天攻关有了些眉目,我比往日略早的离开了单位,路上还能看到稀疏一些身影,平时不怎么抽烟的攻关团队首席专家点了一支烟,有一滴雨落在了烟头上,火星中冒出了更多烟,首席被呛得咳嗽了几声。路灯下面,烟气和雨影交织着,我俩的身影被拉长了。


雨过,总要天晴的。


(导弹院 杨加一)



岁月染芳华 白首证初心

——军工老人徐芳元的入党故事


少年支前,沐浴党恩;青年从军,建功航空;暮年有为,夕阳正红。从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到繁荣富强的新时代,72年党龄的航空工业导弹院老干部徐芳元一颗红心向党、一生与国同行,秉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入党初心,书写担当奉献的精彩人生。


革命烽火,点亮一生信仰


1928年,徐芳元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贫民家庭,自幼失去双亲,饱尝人间艰辛。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盐城泰山庙成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人民军队的到来,改写了徐芳元一生的命运。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和使命。地方党组织了解到徐芳元情况后,特意把她招进了部队包烟厂,从此,十几岁的小乞丐成为了支前生产的“小军工”。部队开到哪里,徐芳元就跟到哪里,在组织的关怀下,她迅速成长为烟厂的生产能手,还通过扫盲班弥补了没上过学的遗憾。


充实的随军生活,给了徐芳元久违的温暖和希望。徐芳元老人说:“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从进厂的那一天起,党就是我的家,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对党组织的感激和热爱,孕育出了一颗信仰的种子。1949年,经过4年的历练成长,徐芳元在班长朱桂兰、张秀芬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至今日,她依然清楚记得当初铿锵有力的誓言和一笔一画填下的表格。


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淮安军分区成立后,徐芳元调入部队文工团,从南京到徐州,从徐州到洛阳,她跟着全国解放的步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和政治宣传,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贡献了光与热。


从颠沛流离的贫苦孤儿到涅槃重生的文艺战士,党组织的关怀教育,点亮了徐芳元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仰。一生立一志,一志守一生,正像徐芳元老人说的,“我坚决跟党走,只要是对党有利的,对人民有利的,我都会拼尽全力去做”。


岁月峥嵘,砥砺先锋本色


640.webp.jpg

共和国成立后,组织安排徐芳元参加地方建设。在洛阳纺织厂等单位,她带领职工艰苦创业,用双手开创了新中国中原工业基地的崛起。


1981年,五十三岁的徐芳元调入三机部六一二所(航空工业导弹院前身),担任三所党支部书记。在导弹院工作期间,徐芳元敬业爱岗,独立自强,积极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赢得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


大家难忘她对群众的关心。三所老职工回忆,当年办公楼的通风条件不好,每到盛夏,是徐芳元自己提着水桶,到动力车间领回导弹院自产的冰水、冰棍,然后挨个发到职工手中,这种“送清凉”是真的解渴。


大家难忘她对人才的关爱。导弹院某专家回忆,面对不同的职业选择,是徐芳元的细心开导,坚定了自己留在科研岗位的决心,徐书记的谆谆教诲是自己终生受益的财富。


大家难忘她的人格风采。1985年,徐芳元调任导弹院招待所党支部书记。从此,招待所路边多了一个带着服务员洗晒床单的老太太,走进一看,原来是从不摆官架子的徐芳元。


时光荏苒,本色不改。从支前生产,开启革命生涯,到航空报国,续写军工人生,只要是党和组织交代的工作,徐芳元拼尽全力,绝不附加任何怨言和条件,彰显了一名老革命的忠诚信仰、为民情怀。


初心永镌,见证毕生坚守


640.webp (1).jpg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85年7月,徐芳元正式离休。她本来就是群众心中的“知心书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更是把关心和帮助他人作为新的事业,发挥余热,造福社区——


社区里的一些老干部年老体弱,徐芳元就主动挑起离退休党员党小组长和行政组长的担子,主动给长期卧病的老干部辅导理论学习,遇到发放福利,她总是把物品亲手送到他们家中,这个组长她一当就是二十多年。


社区里的于师傅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徐芳元见到后,主动为他调配汤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老于的病根子竟得到了根治。从此,找她求药的人络绎不绝。为了方便,她自费购药,配好后免费发放给患者。


2008年8月的一天,导弹院的一位退休职工被摩托车撞倒了,路过的徐芳元赶紧拦下一辆出租车,把伤者送到了医院。由于这位职工单身一人,没有配偶也没有子女。当时已经八十一岁的徐芳元就当起了她的家人,给她送饭、擦澡,照顾得无微不至。躺在病床上让一位80多岁的老人照看自己,这位退休的女职工深感不安,她想尽办法,让徐芳元回家休息,但徐芳元一直坚持照顾她直至痊愈出院。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徐芳元老人就是这种雷锋式的共产党员,她对初心的坚守、对家风的引领,已经成为导弹院社区的一面旗帜。在家中,徐芳元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子女孝顺,婆媳和睦,家庭被评为文明之家,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过鲐背之年,怀赤子之情,徐芳元目光始终坚定。她经常讲起:“感谢党,感谢组织,不是党的关怀,哪有今天的我,党的恩情我一辈子都还不完。” 徐芳元回报党恩的方式,就是坚定跟党走,守住初心,服务群众。在她的身上,体现着一位老党员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导弹院 高路)



×